|
多晶,單晶,到底哪個發電量高? 澳大利亞DKASC 八年的數據說明了什么瀏覽數:498次
由于單晶硅片的‘間隙氧’含量要比多晶硅片高一個數量級, 造成單晶光伏組件在初始應用的幾天內輸出功率發生急劇性下降。也就是說,單晶光伏組件的‘初始光致衰減’遠高于多晶光伏組件。那么,這兩種技術在長期野外‘實戰’中的表現又如何呢?
由于實際應用環境千差萬別,要想科學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幸運的是,我們在澳大利亞DKASC第三方測試平臺上,查詢到了八年的不間斷數據。 官方網站(點擊閱讀原文獲?。?/span> 該測試平臺始建于2008年底,位于澳大利亞艾麗絲斯普林(Alice Springs, AU),由第三方獨立研究機構澳大利亞沙漠太陽能研究中心進行運營維護,并提供各廠家電站系統的發電量歷史查詢和實時顯示。該平臺還免費對外開放,有興趣的光伏同仁可以去澳洲實地考察,也可訪問DKASC的網站獲取電站信息。該測試平臺為不同類型組件的發電量差異提供了可靠準確的數據來源。 自2008年, 全球共有24家組件制造公司先后自愿將自己的組件系統送去DKASC平臺測試,包括來自中國的阿特斯,天合和中電光伏。目前,DKASC共有42個電站系統,其中25個多晶系統,9個單晶系統,其他的是各種薄膜電池系統,最長的電站系統已運營了八年。 DKASC平臺的主流晶硅廠家的系統安裝信息如下(年數3-8年) 單、多晶光伏組件產品歸一化發電量對比 秉承嚴謹治學科學做事的工作態度和方法,我們選取了在2010年9月到2016年8月間,用相同方式安裝的單、多晶系統的發電量,對其年度歸一化后的發電量進行分析對比。 結果顯示多晶系統發電量比單晶系統年度平均高1.4-3.3%。 同一廠家多晶和單晶組件發電量對比 為了排除不同公司之間的工藝水平和選用的組件封裝材料對組件發電量的影響,我們又選取了2009年5月份安裝的BP Solar公司的兩套多晶和單晶5KW系統, 以及2010年5月安裝的Sungrid公司的兩套多晶和單晶5KW系統進行發電量對比,如圖2和3所示。 結果顯示多晶組件的年度發電量依然比單晶組件高1.8-4.6%。 令人震驚的是,光伏學術界一般認為單晶的‘初始光致衰減’比多晶高1%-1.5%。如果單晶比多晶少1% - 1.5%的發電量可以解釋。但野外電站數據顯示, 單晶的實際發電量比多晶組件減少的比例遠超過了“初始光致衰減“的差值(1%-1.5%)。這個現象在國內的若干單、多晶組件同地點安裝的電站中也重現了。 難道說還有我們不了解的單晶發電量少的其他機理? 有一種可能性是單晶電池片的光衰不僅大,而且不均勻,造成光伏電池組件內部以及光伏電站組串和陣列中的失配,從而進一步減少了單晶光伏系統的發電量。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初始光致衰減其實在長達6-8年的時間里不能恢復。 我們歡迎光伏界的同行們提供更多的野外實測數據。為避免‘自說自話’,科學可靠的數據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總結和建議:
|